周末逛旧书摊时,偶然翻到本泛黄的《芳草凄凄遮玉关》,封面上的墨竹图案已褪成青灰色。摊主见我感兴趣,笑着说了句:"这书现在可不好找喽,当年张恨水在报纸上连载时,多少太太小姐追着看呢。"
1934年春天,北平的槐花刚冒新芽,林语堂在《宇宙风》杂志社的茶会上,第一次听作者叶小鸾提起这个故事。当时在场的老舍后来回忆:"叶先生用盖碗茶在桌上画了个之字,说这是条注定回不了头的路。"
原计划50回的篇幅,因淞沪会战爆发压缩至42回。现存1937年3月的《良友画报》还能看到预告:"下期将揭开玉关身世之谜",但这个"下期"永远停在了战火里。
创作阶段 | 地理跨度 | 主要意象 |
前期(1-15回) | 苏州至扬州 | 油纸伞、评弹弦子 |
中期(16-30回) | 汉口租界 | 黄包车铃、留声机 |
后期(31-42回) | 重庆山城 | 防空洞、雾瘴 |
要说主线故事,就像茶馆里说书先生常讲的:"一把火烧出三家愁,三姐妹各自奔东西。"
最让人唏嘘的是第28回"码头别"。碧琯把珍藏的缂丝嫁衣拆了给玉关当绷带,雪娥却把钢琴谱塞进装的木箱。这些细节在1946年开明书店再版时,被编辑朱自清特意加了批注。
道具 | 出现次数 | 象征意义 |
西药瓶 | 17次 | 现代文明冲击 |
绣花绷子 | 23次 | 传统女性困境 |
船票 | 9次 | 命运抉择 |
比起张爱玲的华丽苍凉,叶小鸾的文字更像江南的梅雨——初读不觉,等发现衣裳潮了,故事早已渗进骨缝里。书中那段关于重庆大轰炸的描写:"火光把江水染成胭脂色,却照不亮对岸人家的窗纸",被沈从文赞为"战时文学最好的注脚"。
如今在苏州平江路的评弹馆,偶尔还能听到改编的《玉关叹》。三弦声里,那些乱世红颜的故事,随着茶客杯中的碧螺春,升起又沉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