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个月和老李喝酒,他听说我在地平线干了三年,抓着我就问:"你们公司招人是不是得会造火箭?"我差点把啤酒喷出来。其实啊,想进这家自动驾驶领域的头部企业,真没传说中那么玄乎。今天咱就唠点实在的,说说普通打工人怎么准备才能提高成功率。
在地平线官网刷了三天岗位描述后,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:同样是招算法工程师,智能驾驶感知组和AI芯片优化组的要求大不同。有次面试碰到个小伙,简历写着精通Transformer模型,结果人家问了个具体的车载摄像头噪点处理问题,当场就卡壳了。
算法岗(感知方向) | 嵌入式开发岗 | |
必备技能 | 多传感器融合/实时目标检测 | ARM架构优化/内存管理 |
加分项 | 实际道路测试经验 | 车规级芯片开发经历 |
面试重点 | 模型轻量化能力 | 极端环境稳定性验证 |
记得第一次听同事说"数据闭环"时,我以为是什么高深理论,后来发现就是真实路测数据反哺模型训练的流程优化。推荐看《自动驾驶中的机器学习实战》,比啃论文管用多了。
官网上写的"三轮技术面+HR面"只是基本款。去年帮部门招人时,发现这些隐藏环节才是关键:
去年秋招的技术面里,这几个问题高频出现:
邻居家二本毕业的小王,去年硬是挤进了地平线的测试岗。他的笨办法反而奏效了:
最近公司内部流传的《2023年自动驾驶人才能力图谱》显示,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更容易通过终面:
千万别学我同事老张,带着个炫酷的深度学习模型去面试,结果被问"怎么在零下40度保证系统启动速度"时,愣是憋出了句"加个暖宝宝?"。后来才知道,这类极端工况下的稳定性验证才是车载系统的命门。
最近看到准备来面试的年轻人,总想起自己当初在咖啡馆熬夜改代码的日子。其实说到底,自动驾驶这行要的就是死磕细节的耐心和脚踏实地的创新。对了,要是真收到offer,记得先去公司楼下试驾体验车,那种方向盘自己转动的魔幻感,保准让你兴奋得睡不着觉。